随着脂肪肝和肝纤维化发病率的不断攀升,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成为医疗领域的重中之重。近日,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正式引进了全球领先的FibroScan® 无创肝脏诊断设备,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快速、无创、精准的脂肪肝检测解决方案。据悉,该设备可在短短1min内完成脂肪肝的精准检测,显著提升了诊断效率和患者体验。
全球领先技术,精准检测仅需1min
FibroScan® 无创肝脏诊断设备采用振动控制瞬时弹性成像技术(VCTETM)和受控衰减参数(CAPTM)技术,能够无创、快速地评估肝纤维化和脂肪肝情况。与传统肝脏活检相比,FibroScan® 无创肝脏诊断设备无需穿刺,避免了患者的疼痛和并发症风险,同时将检测时间缩短至1min,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效率。
一项涵盖数千名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FibroScan® 无创肝脏诊断设备在脂肪肝和肝纤维化检测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0%,尤其是在早期脂肪肝和F2及以上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中表现尤为突出1。
此外,CAPTM技术能够检测≥5%的脂肪变,且临床效能极优2,3。该设备已获得美国FDA批准和欧盟CE认证,进一步证明了其技术先进性和可靠性。
全国三甲医院广泛引进,助力脂肪肝早期筛查
目前,FibroScan® 脂肪肝无创检测设备已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落地应用,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这些医院通过引进FibroScan® 脂肪肝无创检测设备,显著提升了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早期筛查能力,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断服务。
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自引进FibroScan® 脂肪肝无创检测设备以来,已完成数千例脂肪肝无创检测,患者满意度高达95%以上。医院肝病科主任表示:“FibroScan® 脂肪肝无创检测设备 的无创性和高效性,使其成为脂肪肝筛查和随访的理想工具,尤其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和长期病情监测。”
技术差异化,满足多样化医疗需求
FibroScan® 脂肪肝无创检测设备系列产品包括多种型号,如FibroScan® PRO、FibroScan® Q、FibroScan® BOX和FibroScan® Handy脂肪肝无创检测设备,能够满足不同医疗场景的需求。无论是大型综合医院还是社区诊所,FibroScan® 脂肪肝无创检测设备都能提供高效、便捷的肝脏检测服务。
FibroScan® BOX脂肪肝无创检测设备:适用于基层机构和健康管理项目的肝脏健康筛查,操作简便,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
FibroScan® PRO脂肪肝无创检测设备:具备脾脏硬度的检测精度,适用于复杂病例的诊断和随访。
FibroScan® Handy脂肪肝无创检测设备:便携式设计,适合偏远地区或移动医疗场景。
FibroScan® Q脂肪肝无创检测设备:配有特色轻便的台车和嵌入式电池设计,可在门诊和住院部间轮流使用,支持床边检查。
这些产品的多样化设计,使得FibroScan® 脂肪肝无创检测设备能够广泛应用于不同医疗机构,满足从筛查到诊断的全流程需求。
深圳回波医疗:推动无创检测技术普及
作为FibroScan® 无创肝脏诊断设备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深圳回波医疗一直致力于推动肝脏无创检测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深圳回波医疗不仅引进了全球领先的FibroScan® 肝纤维化无创检测设备,还积极推动本土化研发和服务,为中国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解决方案。
深圳回波医疗的FibroScan® 无创肝脏诊断设备系列产品,已经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推动FibroScan® 无创肝脏诊断设备在更多地区的普及,助力中国肝脏健康管理水平的提升。”
结语
随着脂肪肝和肝纤维化发病率的不断上升,FibroScan® 无创肝脏诊断设备凭借其无创、精准、高效的特点,正在成为肝脏疾病诊断的黄金标准。全国多家三甲医院的引进和应用,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中国肝脏健康管理树立了新的标杆。
未来,随着深圳回波医疗在技术推广和服务优化方面的持续努力,FibroScan® 无创肝脏诊断设备系列产品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肝脏健康管理服务。
Kim B K et al. PLoS One. 2012;7(7):e41964. doi: 10.1371/journal.pone.0041964. Epub 2012 Jul 27
Eddowes,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9 May;156(6):1717-1730. doi: 10.1053/j.gastro.2019.01.042. Epub 2019 Jan 25.
Federica Tavaglione, et al. Liver International. 2022;42:374–383. DOI: 10.1111/liv.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