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中央空调:一部中国制造的创新史

格力中央空调:一部中国制造的创新史

1902年,美国工程师威利斯·开利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印刷厂,为解决纸张因湿度变化卷曲的问题,发明了第一台科学空调。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原本用于工业除湿的笨重机器,将开启一场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征程,成为人类文明的“呼吸机”,从工业车间走进千家万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而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空调的故事则晚了许多。1937年,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大楼引入美系中央空调,自此,美系四大品牌(开利、特灵、约克、麦克维尔)在中国中央空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从南京新都大剧院到广州东方宾馆,中国建筑的“呼吸”长期依赖进口设备。

但谁能料到,在珠海经济特区一间简陋的厂房里,一群怀揣梦想的中国人,将用自主创新的力量改写中央空调的世界版图。格力便是这段传奇故事的主角。

从1991年珠海一家年产窗机仅2万台、净资产不足千万元的空调小厂,到2024年年总营收超2050亿元、净利润近300亿元的全球工业制造巨头,格力用三十多年的崛起证明: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深耕和长期主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改写全球产业格局。这张“格力答卷”,不仅是是对自主创新者的犒赏,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范本。

格力中央空调:一部中国制造的创新史

质量革命:从铁锈到标杆

1991年,珠海,这座充满改革气息的城市,潮湿的海风里涌动着无限可能。格力电器在这一年成立,彼时的中国空调行业,正处于“市场换技术”的浪潮之中,却陷入了“组装困境”。大量依赖进口压缩机和零部件,贴牌生产成为常态,本土企业在技术上逐渐丧失主动权,看似忙碌生产,实则在为他人做嫁衣。

格力成立之初,年产量仅两万台,销售额不过两三千万,在美日品牌的强势夹击下,艰难求生。当时的车间里,堆满了来自日本三菱的电机和德国西门子的控制器,工人们像拼接积木一样组装窗式空调,产品附加值极低。

同一时期,中国中央空调行业正在艰难转型。外资品牌凭借先进技术和品牌优势,牢牢把控着85%的市场份额。那时的中国空调市场,国产品牌几乎毫无话语权,只能在低端市场上艰难求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空调的需求急剧上升,每到夏季,供不应求的局面让企业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能盈利。外资企业纷纷在国内设厂,进一步挤压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1993年三洋在广东建立合资工厂后,夏普、日立、三菱电机等也相继涌入。

那是一个无秩序、无规则的年代。为了抢占市场、做高利润,各厂家倾尽所能压缩成本,不断触碰质量下线,一些无良的商人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不惜骗货、骗款。彼时的格力深受其害,深陷价格战的泥潭、纠缠三角债的官司中难以脱身。企业屡陷险境,最困难的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1994年,一次业务员叛逃事件,让格力“因祸得福”。正是这次变革,让格力空调快速崛起,产销量跃居同行业第一。

这一年,格力的业务员集体叛逃,而董明珠没有放弃格力,临危受命回到总部出任经营部部长。

以此为契机,格力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实行先款后货,杜绝应收款;精选200多名职工,成立全球首个筛选分厂,对每个零件进行严格检测;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顺势打出“好空调,格力造”的广告语。格力空调1995年的销量同比增长7倍,首次超越春兰空调成为国产空调销量冠军。

当其他国产空调厂沉迷于价格战的零和游戏时,格力早已通过质量这一亮眼的招牌,脱离了恶性竞争,抢占了消费者心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消费者的生命”,在董明珠看来,“质量关乎两个生命,一个是消费者的生命,一个是企业的生命”。只有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下苦功夫、笨功夫,才能超越消费者期待。

2012年,格力家技部研发出“全能王”空调。本想着凭借出色性能获表扬的研发团队,却被董明珠泼了冷水。问题出在空调出风口导风板,它闭合后与机体有0.8毫米缝隙。在很多人眼里,0.8毫米微不足道,可董明珠却认为这影响美观,不符合完美标准。这近乎苛刻的要求,让团队压力山大。研发人员经过三轮改进,将缝隙缩小到0.3毫米,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格力对质量的执着不止于此。这些年,格力全力推进质量管理创新,创造出“D-CTFP质量技术创新循环”和“质量预防五步法”,构建了“完美质量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台空调从采购物料到交到消费者手中,要历经800多道质量检测工序。严格的质量把控,带来的效果十分显著。格力产品售后故障率连年平均降20%,不仅降低了成本,市场满意度也大幅提升。根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数据,格力顾客满意度、忠诚度长期稳居行业第一。基于此,2021年,格力推出至今行业唯一的“10年免费包修”

格力中央空调:一部中国制造的创新史

格力中央空调:一部中国制造的创新史

技术突围: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

2001年,重庆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公开招标,购买一拖四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然而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具备生产这种多联式中央空调的技术和能力。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格力在这次招标中处于劣势。这一事件让格力深刻意识到“没有技术,就直不起腰来”。

为了突破技术瓶颈,格力踏上踏上了寻求技术转让的艰难之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一向合作良好的日本三菱,希望能够引进先进的多联机技术。待他们兴致勃勃地奔赴日本,没想到日本三菱一口回绝了购买请求,“你要买,怎么可能呢?我们花费了16年才取得的技术成功,绝对不会转让给任何一家中国企业。不仅不能转让,我们还要依靠这一技术开拓市场。”

格力的遭遇并非个例,这是当时整个中国制造行业面临的共同困境。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制造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依赖低成本、低价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产品往往被贴上“廉价”的标签,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更重要的是,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中国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对手时,处处受制于人。一旦国外企业对关键技术进行封锁,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将陷入困境。从日本失望而归之后,格力卧薪尝胆,立即组织技术攻关小组,以实验室为家、日夜攻关,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技术难题较量的攻坚战就此打响。而他们手中的“武器”,仅仅是一套从日本带回来的样机和产品说明书。变频多联技术在当时属于前沿技术,技术难度极高。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实验和验证。研发人员们日夜奋战,查阅大量的资料,不断尝试新的方案。

2002年底,中国第一台数码多联式中央空调在格力诞生。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格力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更意味着中国企业打破了日本对多联式中央空调核心技术的垄断。这次突破让格力上下深刻意识到:靠购买技术只能买到国外已经淘汰的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走自主创新的中国创造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走自主创新道路需要思想的创新、大量的资金投入、长期不懈的努力,更加需要的是一份坚持和执着。”董明珠说。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格力发展的硬实力,那么“吃亏精神”则是格力发展的软实力,是支撑格力在漫长道路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支柱。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董明珠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媒体采访时,遭遇了一次令她终生难忘的尴尬。当记者询问人民大会堂是否使用格力空调时,董明珠只能无奈地回答:“还不是,我们还没有相应技术。”这简短的回答背后,隐藏着董明珠内心的无奈与愧疚。那一刻,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人民大会堂用上格力空调。

当时,离心机等大型中央空调技术受制于人,国内空调企业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即使是像人民大会堂这样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场所,也只能采购国外大牌空调。对于格力来说,要攻克离心机技术,面临着诸多困难。这项技术要求极高,研发难度大,而且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然而,董明珠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做企业首先就得有一种吃亏精神!”在她看来,企业不应仅仅追逐利润,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制造企业要有一种“吃亏的工业精神”,敢于先付出,再获取。这种“吃亏”,不是真的损失,而是一种长远的投资。虽然短期内投入研发资金不能立刻带来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机会。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2015年,格力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在人民大会堂空调采购项目中,格力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组凭借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脱颖而出,成功中标。这一消息震撼了整个行业,也让格力人多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格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于“吃亏”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格力的“吃亏精神”还体现在对研发的执着投入上。多年来,格力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领域,而不是像一些企业那样追逐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短期暴利。因为有了这种“吃亏精神”,格力才能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中央空调市场容量也随之扩大,格力凭借核心技术与渠道优势,充分享受到了这一市场红利。格力在技术和市场上的双重突破,不仅为自身发展赢得了空间,也为中国空调产业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格力中央空调:一部中国制造的创新史

高端破局:从价格竞争到价值创造

在中央空调领域,有一个词经常被提及——“超级工程”。这些工程往往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对中央空调系统的要求极高。拿下这样的超级工程,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认可、企业实力的体现,而且对品牌价值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格力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超级工程,奠定了中央空调的王者地位。

深中通道是连接深圳与中山的跨海通道,这个造价500亿元的超级工程,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深中通道位于伶仃洋,地处高温高湿的海域环境,对中央空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既要抵御高强台风的冲击,又要保持长时间无故障运行。尽管深中通道对中央空调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近乎苛刻,但格力空调以出色的技术实力,成功中标并应用于深中通道的西人工岛和管理中心。格力LMV系列变频风冷螺杆机中央空调,采用高效双旋转齿轮,不仅寿命长、稳定可靠,而且运行安静。

格力在超级工程上的表现令人瞩目。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到港珠澳大桥,从上海世博会到广州亚运会,格力不仅提供了高品质的中央空调系统,更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设计,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项目中,格力中央空调实现了32%的节能效果,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大量电费开支;深圳12号线用了格力中央空调一年节约了近1500万元的电费,如今,格力中央空调已应用于220条地铁线,如果按照深圳12号线省电的费用计算,一年节省的费用高达数十亿元。

每一个超级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超级技术的支撑。格力在离心机技术上,走出了一条与国外完全不同的道路。

离心机是制冷量最大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大型商超、机场、建筑等场所。传统技术路线使用定频机组,需要用增速齿轮来增加转速。而格力使用的是自主研发的高速永磁同步变频电机,优化掉了增速齿轮这个零部件。少了一个传动环节,再加上永磁材料的应用,离心机的噪声、能耗和体积也相应减小。

一台中央空调机组包含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核心零部件,很多国内大型场馆都使用国外设备。自从格力推出永磁同步变频电机之后,不少场馆用格力进行国产替代。在横琴冷站系统的建设中,用格力替代国外品牌设备后,成本几乎下降一半。

除了大型场馆外,格力中央空调也广泛应用于数据机房。数据中心能耗高,产生的热量也多,对冷却设备的能耗要求极为特殊。尽管数据中心机房的冷却机组中,国外品牌依然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凭借全球领先的节能技术,格力进入到华为、阿里巴巴、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大型数据项目的采购名单中。

传统中央空调的送风模式长期存在两大痛点:制冷时冷风直吹导致不适,制热时热量聚集于顶部形成“头热脚冷”。格力研发团队通过逆向思维,创新性地提出“冷热分送”理念,打破了传统空调的送风逻辑。

逆向送风技术是格力的核心突破。通过双出风口设计,制冷时冷风沿天花板水平送出,利用冷空气自然下沉的特性,在房间中部形成均匀的温度场;制热时热风则从底部垂直扩散,借助热空气上升原理,实现“地毯式供暖”。制冷时导风板以60°上扬,热风则以30°下倾,配合离心式风机的精准风量控制,最终实现“淋浴式制冷、地暖式制热”的体验。

这种送风方式不仅避免了冷风直吹,而且较传统机型温升速率提升53%,节能率达42.7%。”过去要用1000元电费,如果用了风不吹人技术,可以节约300-400元,一年下来节省的电费是巨大的。”董明珠说,”我们曾经计算过,一年按照十万户计算,电费可以节省几个亿。”

格力的三十年技术革新,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在市场换技术失效后,必须在基础材料、核心部件、高端装备等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新的十字路口。当半导体芯片等产业重现“核心技术买不来”的困境时,格力的启示愈发清晰:唯有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制造的真正崛起,不在于某个产品的突破,甚至不在于某个技术上的领先,而在于涌现出一批像格力这样,既懂得商业规律又坚守产业本质,既能抓住市场机会又敢啃技术硬骨头的“战略型选手”。当这样的企业群体形成时,“微笑曲线”的枷锁终将被打破,全球产业格局必将被重构。

Like (0)
Previous 5天前
Next 5天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