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解码乱象引热议!中山两会代表建议开放电轻摩破解困局

电动自行车解码乱象引热议!中山两会代表建议开放电轻摩破解困局

电动自行车国标(GB 17761-2018)实施以来,关于“限重55KG”和“限速25Km/h”合理性的热议便从未间断,尤其是在没有更多产品选择权的禁限摩城市,比如中山。据统计,中山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197.56万辆,平均不到3人便拥有一辆。

电动自行车解码乱象引热议!中山两会代表建议开放电轻摩破解困局

在刚结束的中山市两会期间,中山市人大代表、广东凯行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梁友明联合10名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放开中山电动两轮轻便摩托车上路通行的议案》。

民生需求倒逼治理创新

放开电轻摩能否破解困局?

虽然电轻摩更能满足百姓日常出行的需求,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其发展并不顺利,尤其是全国超过200个“禁限摩”城市,部分城市对电轻摩的管理甚至依然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措施。但近年来,也有不少敢于创新的城市陆续放开了对电轻摩的禁限,比如江苏盐城、四川绵阳、广西北海以及河南信阳等。

2024年7月,中山市电动车行业协会发布了《关于放开中山电动两轮轻便摩托车上路通行的建议(草案)》,数据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支持放开电轻摩,认为其能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出行效率。不仅如此,在2025年初中山市电动车行业协会联合第三方机构长达两个月的问卷调研中,“放开电轻摩上牌上路”的支持率超过9成。

电动自行车解码乱象引热议!中山两会代表建议开放电轻摩破解困局

根据《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18),电轻摩最高设计时速为50公里,需纳入机动车管理范畴,这意味着驾驶者需考取驾照、车辆需上牌并投保交强险。梁友明表示,电动自行车“解码加速”乱象的普遍存在,不仅埋下了诸多交通隐患,更催生出庞大的非法改装产业链。在提案中,梁友明建议通过立法明确电轻摩的合法地位,并配套实名登记、驾驶资格审核、强制保险等措施,从而能够更加规范地进行管理。

五大建议直击管理痛点

以法治化路径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传统“一刀切”的限行禁行政策已难以适应民生需求,亟需探索兼顾便捷性与规范化的治理路径。在此背景下,梁友明律师立足法治思维,提出系统性管理建议,从源头管控、权责划分到配套保障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为平衡城市交通秩序与群众出行权益提供了破题思路。他建议:

一、严格实行实名制登。针对电轻摩,交管部门实行“上牌”登记制度进行严格管理,一人只享有一个指标(车辆允许在报废后重新购置)。

二、简化电轻摩考证流程。驾驶人须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具备驾驶“电动轻型摩托车”驾驶资格,交管部门应提供F型驾驶资格考试培训及发证服务。

三、强制购买机动车交强险。为交通事故后续的精准执法提供便利,同时违法成本的提高也有利于百姓安全意识的加强。

四、完善管理政策。结合中山市的路况等实际情况,制定关于“电动轻型摩托车”销售环节和路面交通环节的管理措施和法律规定,并深化、完善原来的有关实施细则。

五、加快充换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充换电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将有效避免充电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便于停放管理。

正如梁友明所言,“开放电轻摩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通过法治化手段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可以看出,从上牌考证、政策管理、权责明确到配套建设,梁友明律师提出的建议可谓是全面又不失细节上的斟酌,保障了广大消费者出行权益的同时,也为推动中山市电动两轮车的规范管理带来了积极的深度思考。

结语

电动自行车解码等乱象折射出的,是市民对高效出行方式的迫切需求与传统管理模式的矛盾。开放电轻摩虽非万能解药,但为破解当前困局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多元化出行需求,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随着两会代表的建言推动,中山或将率先探索出一条兼顾民生与法治的两轮车治理新路径。

Like (0)
Previous 2天前
Next 2天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