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庐雅集|西为中用——当代中国画创作方向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
当你採取传统风格时,应注意时代精神;当你接收外来影响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作谁亦不喜欢的东西。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八日于广州之木石斋
——赖少其
如今,一些在上世纪声名显赫的”书画大师”正逐渐离我们远去,他们的背影变得模糊起来。而有一些艺术家,却因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其艺术思想和人文精神正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他们在艺术领域非凡的造诣,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对当今中国画艺术发展极具启示意义的文化遗产。赖少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赖少其,这位中国近现代画坛上的巨匠,生于1915年,正值“西学东渐”,中国画经历着从古典到现代的巨大变革。他的艺术生涯跨越了新旧、洋土、古今等多种艺术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术史意义。 赖少其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现代的追求。他的画作中,新与旧、洋与土、古与今等多种艺术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体现在他的画作中,也体现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彰显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追求。其“西为中用”的艺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将西方艺术元素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探索和独特风格,为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3月29日下午,由著名画家朱修立发起,赖少其艺术馆协办的“西为中用——当代中国画创作方向学术研讨会”在赖少其艺术馆如期举行。现年88岁高龄的朱修立先生、第五届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林存安、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员赵学军、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巍 、合肥市政协书画院办公室副主任郑永生、蚌埠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单峰以及西庐雅集部分画家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紧紧围绕当代中国画创作方向这一时代命题,通过对黄宾虹、赖少其等几位艺术家的时代地位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对赖少其先生“西为中用”的艺术思想,并结合朱修立先生“以物写我 守正出新”的学术精神,大家积极探讨,各抒己见。
通过对黄宾虹、赖少其两位大师的比较,与会者发现,尽管他们生活时代相近,但不同的人生轨迹与艺术追求使他们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然而,他们又都在各自的探索中坚守中国画的民族性,同时积极吸收外来艺术养分,为“西为中用”、“古为今用”、“他为我用”的创作理念提供了生动例证,更为雅集学员们指明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方向。为更好地推动中国画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与传承,会议决定将于今年8月份举办“赖少其作品临摹展”,与会者个个热情高涨,纷纷表示将精心准备。
一、从大师作品透视中国画的民族性 赖少其与黄宾虹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风格成为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黄宾虹一生浸淫于传统书画研究与创作,早年求学游历,广泛涉猎历代代书画名作,中年后又深入研究金石学,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艺术创作积累了深厚底蕴。他的绘画风格浑厚华滋,注重笔墨的内在精神,通过层层积墨展现山川的雄浑与深邃,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境界推向新的高度。 而赖少其的人生经历同样丰富且独特,投身革命的他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了坚毅的精神气质。他以书入画,兼具诗文,作品展示他对艺术的深入探索和创新精神。通过临摹古人作品,吸收和借鉴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悟,并借鉴西方版画的构成意识与色彩表现,创造出自已独特的艺术语言。其创作风格既保留了传统的痕迹,又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演绎,在创新与传统之间达到了艺术的平衡。晚年他继续进行“丙寅变法”和“衰年变法”,将传统水墨与西方印象色感相结合,创作了大批意境深邃的作品。 通过对两人的比较,学者们发现,他们在各自的探索中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坚守中国画的民族性,同时积极吸收外来艺术养分,即“西为中用、他为我用”。
二、传承性、时代性及个性的共识
研讨中,传承性是艺术创作的根基乃大家的共识。中国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承载着数千年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对传统绘画理念、技法的理解与吸收。从古代名家的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掌握笔墨运用的规律,领悟意境营造的方法,才能使中国画的传统得以延续。 而时代性赋予了艺术创作鲜活的生命力。艺术是时代的镜子。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审美需求,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时代特征,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从而使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时代的变迁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促使艺术家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题材内容。
个性才是艺术创作的灵魂。艺术家作为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个性的表达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在传承和时代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
三、“以物写我”守正创新的艺术实践 中国画的创作理念是“写意精神”,“以物写我”即写意。源于中国哲学的天人一体和物我相融的观念,因为物我相融,所以能借物表意。“以物写我”的我,不应仅是物的代言人,还应该体现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个性诠释,因而艺术家之“我”,是时代性、继承性和个性的融合体,是“大我”,任何缺失都丧失长期存在的价值。所以,艺术家必须修养与技术“内外双修”。 中国画的创新有二条不可动摇的标准:一是尊重传统,不能削减传统绘画的特征;二是创新不可降低已有的艺术高度。如果离开了这座“大厦”另起炉灶就不叫中国画了,如没有攀到顶上去加砖添瓦,增加高度,也不叫创新。 为进一步推动对中国画创作方向的研究与探讨,会议决定今年8月份将举办赖少其作品临摹展。组织此次展览旨在通过临摹这一传统的学习方式,让更多艺术家和书画爱好者深入了解赖少其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技法。临摹过程不仅是对作品外在形式的复制,更是对艺术家创作思路和精神内涵的探索。通过近距离接触赖少其的作品,可以更好地领悟他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艺术创新。这对于传承赖少其的艺术精神,推动当代中国画“以物写我”守正创新具有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