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山市两会期间,放开电轻摩上牌上路的议案引发了广泛关注。电轻摩的规范化发展不仅关乎消费者的出行需求,也关系到政府的管理与地方经济的增长,为了深入洞察这一政策调整将给电动两轮车产业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中山电动车行业协会近期特别专访了台铃集团销售副总经理王军伟。
△ 台铃集团销售副总经理 王军伟
作为业内资深人士,王军伟对电轻摩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电轻摩不应仅被视为传统摩托车的电动化替代品,更要明确其”两轮版新能源车”的产品定位,应当借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和管理思路。
用户需求,才是电轻摩的核心优势
“当‘违规改装’成为普遍现象,恰恰说明市场需求与管理政策之间出现了断裂。” 王军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电动自行车用户宁愿冒险改装也要突破限速、续航等限制,本质上反映了现有产品标准与真实出行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
中山作为全国少有的‘直管镇街’的地级市,其独特的城市格局孕育了特殊的出行需求。从续航能力来看,电轻摩能够轻松满足镇区之间的出行距离。在速度方面,相较于普通电动自行车,电轻摩拥有更快的行驶速度,能够大大缩短出行时间。而在安全性上,电轻摩经过了更为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检测,具备更好的制动性能和稳定性。
王军伟指出,电轻摩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其适应性和安全性。在管理电轻摩时,应当顾及多数人的实际需求,堵不如疏,合规化才是出路。
因地制宜,动态管理比一刀切更科学
谈到电轻摩的管理时,王军伟表示,政府应当在电轻摩的上牌和管理方面上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尤其是电轻摩的限速标准上。他认为,“广州城区和西藏乡镇不应当采用同一套标准。以中山为例,镇区人口相对分散,可以试点浮动限速标准(如乡道40km/h、省道80km/h)。”
针对电轻摩的管理,王军伟提出了三点建议:
路权分级:有机动车道时走机动车道,否则可借道非机动车道;
驾照简化:应当简化电轻摩的考证流程,降低考证成本;C1驾驶证持有者应允许驾驶电轻摩。
监管聚焦:借鉴三亚”以查头盔替代查驾照”的人性化模式,而不是过于严格地查验驾驶证。
“中山的土壤非常适合放电轻摩,可以在这里进行更多的创新。”王军伟认为,放开电轻摩上牌上路,不仅能满足更多百姓的日常出行,同时也更便于中山对电动车的规范化管理。
合力创新,政企共塑电轻摩用户价值
在电轻摩的管理上,政府和企业应当形成合力,既要保障消费者的出行需求,也要确保交通安全。“行业规范不能只靠政策约束,更需要企业主动担责。” 王军伟呼吁,制造企业应当摒弃价格战思维,在产品品质和技术创新上下足功夫。
在电动两轮车行业,安全与便利性是用户最为关注的两个核心要素。台铃作为电轻摩行业的领军企业,不仅在产品研发方面拥有显著的优势,在生产工艺和品质控制方面也早已成了为行业标杆,尤其在核心的”三电系统”研发上。
据王军伟透露,台铃通过军工级BMS电池管理系统、矢量控制电机技术等创新,实现了”同配置多跑5-10公里”的续航突破。不仅如此,台铃还与全球高速电摩标杆品牌ZERO建立了战略合作,引入其正向研发平台,已经开发出了具有跌倒预警、过充保护、坡道辅助等多项安全功能的智能骑行系统。
结语
在新能源汽车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同样环保的“新能源摩托车”却在许多禁限摩城市面临困境。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城市交通管理政策与百姓实际出行需求之间的脱节。
在采访的最后,王军伟在采访中呼吁地方政策制定者应充分重视百姓出行的真实需求。他指出,如果中山能够率先放开电轻摩的限制,不仅能有效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痛点,还将为全国200多个禁限摩城市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径。这样的政策调整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交通的便利性,也将为推动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