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连平: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我要和大家一起谈谈有关新质生产力相关问题的理解。这是我们最近一个阶段以来,学习新质生产力的粗浅体会,想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与内涵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等对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技术创新导向,是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标志,简单来说,就是“创新+质优”。这个“创新+质优”对新质生产力的体现在于劳动者水准的提高、劳动资料的升级以及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

我们说新质生产力的“新”,一定是具有时代的特征,否则就谈不上新。

第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新技术的支撑,新特点是在于多点突破、高度复杂和深度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这点和过去曾经有过的技术创新相比,现在的综合化交叉融合程度和复杂程度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

第二,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这个生产要素具有成本比较低,渗透性强和高融合性等特点,可以推动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等各种方式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创新首先是科技创新,从创新中寻找新方式和新途径,加快实现高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第四,以高新技术深化应用作为主攻方向。这个主攻方向有两个主要阵地: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未来产业。在这一系列创新突破的基础上,对整个社会经济方面所产生的广泛革命性影响,会持续不断的向前推进。

二、新质生产力的构成与发展方向

前面说到的新质生产力,我们认为主要就是由新制造和新服务构成的,也就是说主体构成是新制造和新服务,尤其是新制造是占到最为重要的位置,而服务带有一定程度的辅助性质,服务主要是生产性服务的发展,为新制造提供许多服务和支撑。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新制造一定要有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并且有一系列衡量创新的维度。衡量的维度、谈得上是新制造至少有四个重要角度:一是新技术;二是新工具;三是新要素;四是新产品。这些都是在制造业领域中间形成的。

新技术在原理和路径方面完全不同于现有的技术路线,能够对原有工艺、技术方案进行替代的制造技术。比如生物反应器下面的新生物制造。

新工具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比如EUV光刻机。

经济学角度讲要素就是劳动、资本、土地。现在的新要素就是数据。人类社会发展主要是在传统三要素基础上,要出现一个新要素是要经过多年才能够最终形成。相信数据要素的出台,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将会长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产品在制造业中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点。随着制造业在技术上不断的进步,就会有一批新产品出现。过去我们小时候,无法想象出还有电视机;再往前汽车也是新产品。现在来看智能家电、无人驾驶车、家用电器、无人飞机等都属于新产品。

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一种性质,才能够谈得上是新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整体上拥有上述四个维度的性质,共同构成新制造业态。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占GDP的比重为13%,并不太高,2025年预期可能会达到17%。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占比偏低。

新质生产力另一个大的构成部分是新服务。我们认为新服务是新质生产力构成中间的生力军。服务和生产是密不可分的,在早期生产过程中间,属于生产性服务的占比非常小,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性服务逐步从生产的过程中间慢慢分离出来,现在已经分离出来很多类型的生产性服务。国家统计局有关统计分成十大类,这十大类的生产性服务是在过去长期发展之后逐步从整个生产过程的中后端慢慢形成了自身的一种产业。

在生产性服务上,我国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尽管我国经济规模很大,增速也不低,且制造业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但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尤其跟生产性服务业有关的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在美国GDP中间占到56%,欧盟占到39%,而我国不到20%。我国很多相关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和前端生产过程中间的分工还不够十分清晰。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简单梳理一下未来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些方面、哪些路径加以推进新质生产力?

第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第二,关键技术形成突破。刚刚提到的工具、要素、产品、技术等这些领域中间形成突破。

第三,重视人才培养。高技术水平人才在中间不断发挥积极的功能。

第四,深化数字与实体的融合。

第五,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力很显然在最近几年的状态非常不如人意。未来,如果能够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许多相关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体制机制的颠覆性改革和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力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六,打造全球性开放创新的生态。这点我们现在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国际上的一些打压的过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未来恐怕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第七,推进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结合。

第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我觉得未来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十分关键。现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藩篱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地方可能存在的还很多,包括金融领域中的银行体系以及其他融资方式。这样就会对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许多障碍。所以近两年国家非常重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其实就是在促进内需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促进内部各种要素更好的融合,更积极的发挥作用。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传统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恐怕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都非常清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在未来我们要不断推进供给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健全最优配置组合,完善基于传统生产关系体制机制的创新和联动。

第二,科技创新的效率较低,创新体制存在短板。在未来要更好地优化要素市场的配置,推动金融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政府扶持监管的作用。

第三,产业结构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状态,需要更好的加以完善。

第四,资源要素的配置迫切需要优化。通过优化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的效率,加快资源要素配置的改革。

五、新质生产力与相关区域产业发展

前面我们说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这个过程中间两大重要方面是新制造、新服务。新制造中间两个主要的构成主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国其实在2009年开始就已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划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个之后不断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间一个重要的支柱性的产业板块。2022年一系列重要的产品,比如说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高端的装备,新能源汽车等这些增加值占到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3%。但对于我们这样制造业大国来说,这样的比例是不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实在推进的过程中间支撑了我们新旧动能的转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抓手。

最近这两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未来产业也崭露头角。顺应着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方面是有非常密切关系的。在这两者之间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推进,结合未来产业的发展,现在事实上有许多新兴产业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得到了发展。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持续不断向未来产业进行过渡和推进。这是我们未来两个主要板块和构成方面。

未来还有一些重点的发展方向,比如说新能源领域、新材料领域、生物技术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等,都存在着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朝着未来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区域上来说,以北京为主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以及以广东为主的大湾区等三个区各自都有一系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在未来产业发展中间已经有了一系列发展的不同趋势和特点,需要我们在未来更好地加以把握。同时,我相信这三个区域未来一定是我们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地区。

(0)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