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旨何在?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生态产业与“绿色经济”的关系为何?生态产业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新质生产力?
这是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范畴与路径的关键问题,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亦影响深远。
面对这些问题,2024年6月15-16日,中国美术学院、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规划院、《文化纵横》杂志社,共同主办“生态文明与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生态产业论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面向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院士的倡议下,发布了《首届中国生态产业论坛倡议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助推建设美丽中国》。
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教授、《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先生联合发起,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民艺博物馆举办。研讨会从广义的“生态文明”概念出发,旨在从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生态产业与发展模式转型两个维度,梳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探讨“生态产业”的理论与实践范畴及其体系构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的普遍话语体系构建,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走向世界。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
研讨会包括“生态文明与新发展模式”、“生态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三个分主题,分别从宏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回应具体问题的产业实践和技术创新,聚焦学理脉络的“话语”反思与理论梳理,三个方面展开。
会议聚集了万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会长王思强、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及董事长汪映荣、四川省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郝世强、氢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专家委员会委员周鸿波、亨通集团执行总裁钱建林等生态、能源领域的重要企业家以及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温铁军、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潘世伟、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柏、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韩少功等政策专家、金融专家、管理专家、文化学者等近四十位,围绕中国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生态文明理论范式构建展开研讨。
会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对环境问题的被动反应,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意味着新发展空间、新发展模式,更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动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破除“环保—发展”二元对立的西方环境政治话语,探索一条以产业为主导、发展与环境彼此成就的社会发展道路。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于推进环保事业,更在于发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业的关键则在于化消极应对为积极创造,依托技术和理念变革,推动生产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发展模式的系统性转变。
会议认为,处理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克服西方狭隘的“环保-发展”二元困境,是发展生态产业的核心要务。生态产业代表着一种随能源革命、科技革命而来的新质生产力,“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要旨,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所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与源泉。生态产业是个系统工程。它不止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更涵盖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到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美丽城乡等遍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为推动中国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建构,会议发起了关于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倡议。倡议书由王金南院士领衔,与会专家共同签署。倡议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发展生态产业,需完整准确理解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辩证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相互助益、浑融共构的“超越”式发展眼光。
在此基础上,倡议书聚焦如何发展生态产业,提出了四个“推动”:
其一,推动构建多元化、系统化、全链条的中国生态产业体系;
其二,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引导、产学研高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
其三,推动生态产业与生态美学的双向融合实践,探索构建以艺术文化赋能生态产业发展的路径模式;
其四,推动提升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管理体制、社会合作模式,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加强公众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培育。